我对车辆结构方面的了解好像突然开窍了。
听我从里向外慢慢道来,首先是有安全带的座椅,然后是气囊,接着是车架上的门开关和车窗升降,前面的空调和收音机,引擎盖下的玻璃水、蓄电池和保险盒,前玻璃上的雨刮器,四面八方的车灯。后备箱边的油箱、碳罐、油门,向上有火花塞,向前有发动机,右手的变速器,车底的排气管。再回到方向盘,下面是底板,装有悬挂、制动和轮胎。再找个地儿把车停好,定期的洗洗车。
有一个疑问:自从国四作废之后,老捷达和老夏利们似乎就消失了,为什么不换引擎?
还有一个悖论:我们追求智能化又不想舍弃耐用性,智能化越高似乎耐用性就越低,即使换成了电车,电池本身也不大耐用。什么时候核动力能够民用呢?可安全问题又令人担忧。
你说的是组成而不是结构。系统不是一系列组分的堆积,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整体。
看你怎么分了,我按车身、动力、底盘的顺序说的。
自从国四作废之后,老捷达和老夏利们似乎就消失了,为什么不换引擎?
国外的话确实可以换引擎,国内检车要求发动机编号必须和出厂行驶证保持一致,所以不能更换引擎,一些修车厂更换引擎也尽量不换缸盖,否则会违法。
另外一台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讲究的是调教,而不是简单拼装。拿动力系统来说:同一款发动机和变速箱,不同的调教会产生不一样的动力性能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车去刷ecu,刷一阶来提高发动机性能曲线。 一台车不只需要动力调教,还要底盘,内部电子系统,等等诸多系统的调教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产品出厂,出厂前还要进行路试,冬季试验,高速试验等等。传统油车的研发周期都是2-3年甚至更长,现在新能源研发周期最短能缩短到9个月,可见汽车产品并不是简单的拼装就能上市的。
另外电车寿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,电车电池平均寿命8年左右,已经足够优秀了,对于油车来说8年车已经开始出现各种故障了(甚至公里数较高的发动机都要大修了),电车有很多都是三电系统终身质保,另外南方很多比亚迪的网约车,都是7-8年的寿命了,公里数动辄60-70w公里,基本上没有需要维修的(油车的话可能要大修发动机和变速箱了)。包括油价和电费的差距,所以电车综合使用成本比油车低很多,寿命反而不值得去考虑。
你说的对,可我是家用啊,需要的是耐用,1.5L四缸自然吸气发动机对我来说足够了,并不想换型号。何况我这车都十多年了,再开十多年估计也不用换发动机,主要是担心以后没物料了没法修,有些车企提供了认证件的维修,不过路上的老车并没有增加。
家用车一般跑到报废也不会跑几十万公里的,但你8年就换电池不就相当于大修嘛,何况有时还到不了8年,比油车还麻烦。